党委书记刘建湘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产教共振促发展 校企协同育良匠》
发布者: 时间:2024-02-28 18:49:29 浏览:本网讯 2月27日,学校党委书记刘建湘署名文章《产教共振促发展 校企协同育良匠》刊发在中国教育报,文章从“‘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筑牢技术技能人才政治底色”“‘产业学院+模式多元’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打造‘工’字号特色专业体系”“‘双域轮岗+互聘交流’培养大师领衔的良匠之师”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做法。
现全文转载如下:
产教共振促发展 校企协同育良匠
刘建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开展五轴加工实训。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该校自动化实训中心开展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相关实训。
湖南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正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巩固延伸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四大未来产业,构建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场域,以“一体两翼”构建产教发展命运共同体,对专业群优化设置、产教融合平台、学徒制模式、“良匠之师”和国际交流等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性改革,有力支撑了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在“强技能培养,育产业良匠”方面产生了较大的示范效应。
“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筑牢技术技能人才政治底色
如何培养“产业良匠”树立崇高理想,涵养家国情怀,着力提升学生政治能力,筑牢技术技能人才政治底色一直是学校党委萦绕于心的问题。
学校党委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楚怡文化浸润、红色资源涵养、网络思政助航、劳动实践促行”的五维联动思政改革运行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家校企社协同的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落实“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制度,党支部在统领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展“党建+”工作内涵外延,形成“双联双培,共育人才”党建品牌。
为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频共振”,学校实施“一课一思政”“一专业一特色”“一院一品牌”课程思政品牌战略行动,通过示范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全面覆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提升育人实效。传承以爱国、求知、创业、兴工为内核的“楚怡精神”,不仅把“楚怡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学生“立德树人”价值塑造,还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继承和弘扬“自动、自学、自治”“楚怡”优良学风,激发学生的心智和内在驱动力,逐步形成“人人思学、人人思进”的良好学风。
“产业学院+模式多元”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产业良匠”的根本要求,也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关键途径。
学校在“长沙市先进制造业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统筹区域内湖南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中南大学、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等院校和中联重科等企业共同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各主体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强力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学校协同湖南大学、蓝思科技等头部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企业,共同建设承担着科学研究、工程研发、技术应用和技能培训等功能的“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建立产业学院,在产权结构、办学目标、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措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学校社会利益有机融合,构建“专业集群+产业链”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系统。
“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产业良匠”的核心教学理念。学校服务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不同产业需求,培养了中联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程师、蓝思雏鹰现场管理精英、楚天海外服务工程师等多样化的人才,形成了“工程导向+工学交替”“双线交替、八阶递进”“四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合同)范式”“四融合、三递进、一贯穿”“企业现场教学+远程连线教学”等多种产业特征鲜明、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湖南省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关键核心领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
“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打造“工”字号特色专业体系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围绕产业转”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逻辑。
学校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专业群内专业结构。聚焦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适应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优势产业向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形成“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体,制造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工”字号特色专业体系。
学校瞄准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高端,
